什么叫過頭稅費(過頭稅費是什么意思)
不收“過頭稅費”,是近十年來國稅總局一直強調的事。多年以來一直到今天還在強調,說明這個問題一直存在,并未根絕,如果不嚴加防范,可能會借機反彈。與以往不同的是,今年國稅總局將不收“過頭稅費”上升為稅收征管的底線,尤顯稅務部門的決心。
今年的經濟形勢比往年更加嚴重,守住不收“過頭稅費”底線,意義尤其重大。首先,由于遭遇數十年以來空前嚴重的疫情沖擊,企業遇到的困難也比以往更為嚴峻,有些企業已經在生死線上掙扎,“過頭稅費”或許就成為壓死駱駝的那根稻草。所以,中央一再強調要保就業、保民生、保市場主體。保市場主體必然要求減輕企業負擔,讓企業輕裝上陣,盡可能通過減稅降費給企業減壓,決不能讓稅費成為壓死駱駝的那根稻草。其次,受疫情嚴重沖擊,企業經營困難,國家稅收也受到很大影響,但國家實行積極財政政策,支出必然要繼續擴大。減收增支情況下,財政收支矛盾加大,稅務部門創造收入的壓力增大了。稅務部門為了增收而征收“過頭稅費”的動機也會強化。這就是說,越是形勢嚴峻,越有必要輕徭薄賦,與民休息;同時,越是收支矛盾突出的嚴峻形勢下,“過頭稅費”越有可能反彈。顯然,目前嚴峻局面下,將不收“過頭稅費”作為稅務部門必須堅守的底線,是非常重要的。
“過頭稅費”不能被根除,一方面是因為支出壓力變大,稅務部門不得不多方羅掘,不惜征收“過頭稅費”以解困局;另一方面,傳統觀念對于過頭稅的認識存在誤區,為國聚財多多益善的觀念仍有市場。不少人認為,納稅光榮,為國奉獻光榮,為國家征收更多的稅收沒有什么大不了。這種傳統思維,消解了征收“過頭稅費”的不法性,甚至還讓征收“過頭稅費”占據了道德的制高點:我們征稅又沒有裝到自己的腰包,你們多納稅,是為國家做貢獻,我們多征稅,也是為國聚財。這些觀念是“過頭稅費”屢禁不止的內在原因之一。
如果以現代法治理念關照,征收“過頭稅費”顯然是錯誤的。依照憲法,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?!耙婪{稅的義務”,短短幾個字,實際上含義十分豐富。它既規定了公民納稅的義務,但也界定了這種義務是在“依法”的前提下。讓公民履行納稅義務的規定,只能是法律,而不是依照征稅機關的自由裁量,更不是征稅人員的個人意志,這是依法納稅的要義所在。如果不是依照法律,那么,這種義務就不成立。
企業或公民等納稅主體依法納稅受到稅收法定原則的保護。稅收法定的要義,就是納稅主體的逐項納稅事務,都是法律嚴格規定的,是確定的透明的,是可以預知的。也就是說,是法律的明確條文,而不是征稅機關或官員的個人意志決定人們的納稅數額和其他義務。嚴格按照稅收法定要求征稅,則一個人或一個企業的稅負,是法律規定的,不多不少,過猶不及。“過頭稅費”必然是超過法律規定而征收了額外的稅款。如果嚴格依法,不折不扣,就不存在過頭。在征收過頭稅的情況下,人們的稅負不是由法律規定,而是由稅收征收部門或征收稅人員決定。嚴格按照稅收法定的原則,以“為國聚財多多益善”為過頭稅辯護,無論法律上還是道德上都是站不住腳的。
征收“過頭稅費”不但從法律上看站不住腳,從經濟上來說,也不可能持續發展,因而是沒有未來的。稅收必須可持續,而可持續的要義在于要固本培元,細水長流。為了短期的目標或利益而殺雞取卵、竭澤而漁,很快就不再有雞蛋和魚蝦。過頭稅雖然短期內征收了更多的稅收,但等于了殺死了會下蛋的母雞,母雞都沒有了,蛋從何來?魚塘都沒有了,魚從何來?所以,即使拋開稅收法定原則不講,僅從功利主義角度說,確的做法也應該是涵養稅源,培植稅本,只有做大稅基,最終才能擴大稅收。在當前經濟形勢低迷,企業經營困難的形勢下,千方百計保住企業,就等于是保住了會下金蛋的母雞,雖然母雞今天可能沒有下蛋,而且還需要飼料飼養,但是,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,度過眼前困難以后的狀況就會好起來。相反,如果為了短期的收入,征收過頭稅而壓垮了企業,結果必然是稅源枯竭,稅基萎縮,稅收下降。長遠來看,這當然是得不償失的。